趣事三篇
65届初中毕业生 黄新华
杨南征
杨南征名声大振。真可谓“樱桃小嘴儿不大点儿,张开嘴来像粥碗儿,打遍天下无敌手,喝粥美名传四方。”
《馋鬼》
其实我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没怎么挨饿,学校缺粮仅仅是很短一段,军区紧急从部队调粮解决了燃眉之急。“解放军叔叔送来的是自己的口粮,他们说‘不能让我们自己的孩子挨饿’”,张友勤老师讲这话时两眼充满了泪水。
食堂主食粗粮多些,能吃饱,副食太差,没油水。正是发育长身体的阶段,能吃呀,馋呀。转眼间,街面儿上能吃的东西全没了,零食就更别说了。这期间,不知哪个臭小子发现中药铺有一味“山楂丸”好吃,消息在男生中不径而走,纷纷溜出去抢购。四分钱一丸儿,弹球大小,白蜡纸包着,咬一口甜中带酸、酸中带甜,别提多美了。这是我一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最难忘东西了。一周后山楂丸绝迹。我们还吃过酸枣面儿、梨干儿、黑枣儿…,都没了。随后,食堂里有了伊拉克蜜枣儿,从发糕上抠下来吃,甜的腻人。再后来有了高级点心,吃啥忘了,只记得谭延峰到后厨偷点心被逮着了,从贴身衣裳里搜出一堆甜饼子来。
黄新华1981年返校在食堂前
三年过去了,食堂门前武峰老师依旧虎着眼睛,巡视高、中、低年级整齐安静的纵队,同学们日复一日的照例饭前排队、唱歌、入内、开动…。那难忘的日子却深深印刻每个人心中。该死的赫鲁晓夫…。
《我的同学杨迎明》
杨迎明的父母亲长期从事外交工作,使得他打小儿与众不同。穿着洋气,比我们干净。见多识广、谈吐文雅些,不似我们这般粗陋。他还有一特殊身分,回民。这在现在顶多考试加个一两分儿拉倒,那时可不得了,天天吃小灶呀!幼稚部时生活水平高,大家彼此差距不大,并不显眼。小学后就不同了。当我们啃着棒子面儿饼子,喝着白菜汤时,他们两三个小回回在里面小锅小炒的可劲儿招活。吃什么看不见,能闻着味儿,后厨飘过来那个香呀,大家凭空想像着吃过的各种美食,一个个直伸脖儿咽吐沫…。杨迎明每每吃安逸了走出来,馋鬼们便围上去问,今天吃啥啦?“没啥,韭菜炒鸡蛋”,“没啥,西红柿炒鸡蛋”,“没啥,炒羊肉”,“没啥,炖牛肉”…。我们快疯掉了。羡慕归羡慕,但无怨言。年龄虽小,这点儿觉悟还是有的,党的民族政策嘛,应该,应该。
几十年过去了,谁也没把这当回事儿。一次同学聚会,在餐桌上猛然看见杨迎明夹起一大块红烧猪肉,贪婪的往嘴里填,非常从容、非常安逸。我明白了,这小子把我们所有人都给蒙了。余则成潜伏三年还险些暴露,他杨迎明从幼稚部小班开始到初中毕业,瞒天过海十二年,在众目睽睽之下心安理得的吃着清真小炒儿,道儿太深了。至此,不禁要问:大哥,你还有多少事儿瞒着我们……。
注:
迎明回民身份不假,他姥爷家系正宗穆斯林,只是其本人意志薄弱,不够虔诚罢了。
左:杨迎明、妹妹、妈妈、弟弟
一排左:栗克湘、梁迎利、萧凯源、杨南征、杨迎明、叶二平、杜新民
二排左:罗凤华、郑平山、刘鲁荷、武柳茵、廖国英、刘志颖、丁平生、解苑明
三排左:王捷、潘声波、袁纯纯、杨新生、张晓凌